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本院概况 理事会 文史馆 京士堂 怀远书院 名仕画院 名士论坛 名士名家 作品欣赏 学术成果 名士发布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本院概况 理事会 文史馆 京士堂 怀远书院 名仕画院 名士论坛 名士名家 作品欣赏 学术成果 名士发布

社会时评

文艺评论

学术论文

诗词雅集

书画展览

影视记录

专题访谈

院编著作

工作时间: 9:00 - 17:00
客服QQ:
  •  
      文艺评论 

    当代书画名家刘正刚作品赏析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1-01-06 21:20:35   浏览:671次  字号: [大] [中] [小]

            写下这个标题,忽然觉得它好大。
           刘正刚先生有好多文字可写,本文之前类似的文字,已数不胜数。再写,只能扩张成册了。于是我想到了专题:重点突出,用力扬其长,使人们真的产生那种“见字如面”的印象。
           当然,这需要选题准确。
           刘正刚先生, 1951年生,北京人(祖籍河北)。先后学习和工作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系统、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系统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和宣传文化工作。曾任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报社副总编辑,出版社总编辑、编审。现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文化委员会理事,北京名士诗书画院常务理事、副院长。其书法师从启功大师和杨萱庭先生,大写意花鸟画师从李苦禅大师,并得苦老其他老弟子指教。其人其作多次被国内外媒体报道,作品广为国内外藏家收藏。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画个展,亦曾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
           此前,业内外对刘先生其人其作好评颇多,诸如鹰、鹭、荷、菊等等题材的画作以及大至榜书小至蝇头的书作,皆受青睐。常常是一经展卷,明眼人便能看出其书有启功先生笔意,其画有苦禅先生韵味……
           本文不多赘言,着重作刘正刚先生笔下的玉兔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玉兔东升》。玉兔又称月兔,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居住在月亮上。也有说玉兔象征月亮,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所言“著意登楼瞻玉兔”,便如是。人们常说“玉兔东升”,其实亦指月亮升起来。刘正刚先生告诉我,他在创作此幅作品时,选取了月、桂、兔的组成形式,大大的月亮和白如玉的兔子分别在画面右上和左下,几乎各占了二分之一,而一枝桂花压在月亮之上,自右上角斜下,以将三个物象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矛盾统一。月上枝下的花青染成云,与兔身的洁白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幅画创作于“跨世界之年”,即2000年,寄寓了画家对新世纪的憧憬和希望。
    《玉兔东升》,用墨极简,用色恰当,留白空灵,款识俊秀。不论是色块,还是线条,都充分地表现了大写意的高度概括。

            这幅画,画家没有在款识中点明题目。刘先生说,前人多有如此作法。如加上题目,可谓之《槐花双兔》。在四尺整张宣纸上,作横幅,一黑一白两只兔。黑者,大笔淡墨侧锋,背部和头部少许留白。白者,细线勾勒,唯一耳墨色加重。这样处理的结果是:两兔之间形成反差,每只兔自身又有反差。槐树甩出长枝,对双兔形成环抱,兔子的红眼与树枝及地面上水的蓝色,又形成冷暖色的对比效果,总体上大比重的冷色,既给白兔与槐花的白色带来了冷艳,又使整个画面增添了宁静。应该说,这幅的主体一正一侧两只兔子与环抱的槐枝,是生动和谐的搭配,从而造成了极强 的视觉冲击力。
           刘正刚先生告诉我,他每幅画的创作,都不是为画而画,而是必先有思想,再构思形象。《玉兔东升》如此,《槐花双兔》亦如此。他说,后者创作时间应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那个时期,他创作出不少作品,题材多样。这幅,重在表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下面这幅,从题跋和画面上的物象上看都与众不同:画面是一只兔子、一只猫、一只蝶、一丛红菊,应是深秋之景;题跋是“猫兔同戏耍,似不多见,2009年清明,吾回乡下探望老娘时,曾见此景。此猫被老娘喂养多年。而兔子则是女儿所爱,因城里多有不便,被送回老家。于是、才有此景。“
           画说“才有此景”,显然是自然事实在先,刘先生告诉我,此作与前两幅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先有思想,再构思形象。而是观察生活所得,观察生活产生某种雅想所致。它表现的是画家看到这个画面,联想到农村生活的巨变,联想到似乎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也联想到不久的将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出现更多的“想不到”和所谓的“不可能”。从技法上,这幅画也颇具新意:两个动物用同样的笔法表现,重墨放在丛菊上。长题占据较大空间,突显了文人画的特征。空白处一只蝴蝶飞舞,平添了生气。 
            董肇说:“弄笔如丸,则墨随笔至,情趣自来。故虽一色,而浓淡自见,绚烂满幅。”(《画学钩玄》)意思就是透过情意绵邈的静态物品意象,画面中洋溢的唯有东方古老文化特有的优雅诗意和精神气息,让人从中领悟到古典诗意转换为现代情思的特殊效果。


         《红与黑的交融》,就让我体会到了浓淡自见的独特之美,这幅画的兔子用红黑两色,视觉冲击力度极强。红花绿叶,红眼睛,红萝卜,红黑交融,静中有动。粗枝大叶,红花团簇这是重彩。兔子一大一小,浓墨而成。浓墨重彩间,是轻松的生活意向。
           红黑两色都是重彩,一般情况下,表达极为强烈的情绪所用。但在这里,却反而是用来表达和谐温馨的氛围的。双兔并肩,眼前是水灵的大萝卜。动静交汇处,是丰收的喜悦,是得偿所愿的开心,是事事如意的快乐。这样的画细细品味间,从沉闷到灵动,从刺激到平和。点画晕染一丝不苟,勾勒轮廓,浑厚见轻盈,也彰显了作者画工的精湛。这是一幅会让人驻足许久,品味良久的画。
           我们认为,在当代画家里,兔子画的最好的,当属刘正刚老师。他学习的时间里,徜徉于流派林立的各家风范中,受益于古代大师的技艺,在绘画传统的文学内涵中华墨,作品多有创新,大写意花鸟中很多题材他都能得心应手,而他的兔子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画家。
           刘正刚作品里的意境和韵味也都极其高古。无论是跳跃的动兔还是静止的小兔,刘正刚先生对细节的展现都很到位。看似兔子只有寥寥几笔,但神态气韵已经跃然纸上。赏析刘正刚的作品不经意间让我们联想到古人诗句中的兔子,如《诗经·王风·兔爰》有“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有兔爰爰,雉离于罘”、“有兔爰爰,雉离于罿”等句,描述的是野兔逍遥自在跳跃、山鸡落网凄凄惨惨的情景,这是诗人怀念的那种自由安定生活的象征。汉《古艳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形容白兔形影相吊、孤独无靠的样子,令人爱怜。
           唐诗宋词中以玉兔比喻月亮的诗词精妙绝伦,比比皆是。唐韩琮《春愁诗》有“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句;李白《拟古》其九有“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把酒问月》有“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等诗句;唐卢照邻在《江中望月》一诗中有这样的名句:“沈钧摇兔影,浮桂动丹芳。”李绅的诗中则有“冰兔半开魄,铜壶微滴长。” 唐王建曾写有《宫词》100首,其中有一首写小白兔的:“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赞美幼小的兔子“睡态”可掬,令人可爱,还劝导人们不要随意伤害兔子。
           宋代梅尧臣写有一首《兔》:“迷踪在尘土,衣褐恋蓬蒿。有狡难穹穴,中书惜拔毫。猎从原上脱,灵向月中逃。死作功勋戒,良弓合自发。”诗的大部分写兔子的生活、行踪以及常有被捕猎的危险,末二句用典出自范蠡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诗人由兔子之死想到功勋之臣的运命,从而告诫开国元勋应及时隐退,免遭杀身之祸。
           元代袁桷的《舟中杂咏》:“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生来不识兔,却立惊其神。行人笑彼拙,归来如频呻。乃知特幸脱,未信吾奴仁。”这里,诗人描绘了兔子的纯朴可爱,以及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亲相爱,表现了作者对一切生命的怜惜之情。
           明代诗人谢承举的《白兔》诗:“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诗人笔下的白兔,千缕细毛,白雪一团,十分生动传神。
           而在当代画家里,一想到兔子,我们就能想到刘正刚先生。在他的文人画体系中,写实的兔,憨态可掬,写意的兔,灵逸生动。在他的画中有很多生活化的东西,比如蝴蝶,比如萝卜。他也留了很多白让大家去细赏,比如萝卜,比如清水。结构上,布局得当,错落有致,经得住细细欣赏。兔子有泼墨画,有线条勾勒,也有工笔画之,技法高超,好的中国画作品,无论他是工笔还是写意,山水还是花鸟人物,技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人画的用笔技法根源在于中国书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中国很多著名的画家,同时都是书法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刘正刚先生的书画造诣都极强。我们相信刘正刚先生的作品非常具有收藏意义与收藏价值,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很高的升值空间。(陈勃夫/文,图片由北京名士诗书画院提供)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主办单位:北京名士诗书画院院务委员会 主管单位:北京名士诗书画院理事会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邮政编码:100036


    北 京 名 士 诗 书 画 院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19-2079 by www.mss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京ICP备20200373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