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崇人,道家尊天,在思维方式上都秉承“天人合一”的逻辑思维,穷力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达天人协调、和谐一致。冯友兰先生言:“不是为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而且“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哲学观念又直接影响中国绘画艺术。
古代哲学中的“天、人”都有其客观的与主观的一面。这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人、神、自然三者主客体分明截然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和“人”是一种含混的概念,所以,在两者的结合就会产生“相类相通”、“感应合一”的关系。因此,“天人合一”融入到绘画艺术中,其特征就必然在绘画艺术表现出来
1.主观意念和客体形象相合
董仲舒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能感应上天,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影响很深。没有自然物象超常或反常的视觉变化,就无法判断吉凶,也就说明不了天意的倾向。画家对道的表达亦如此,由于“道”是画家的主观意念,是无形的,所以必须让自然物象作为道的载体,离开了这一有形的载体就无法显道。因此,中国的历代画家对物象的态度既非是忠实的摹写,又非主观的任意编造。它是画家的思想情感与客体形象理念相辅相成的结果。
2.感性与理性相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文人画家,对绘画的探求、创造、规范同样也肩负着人与自然相融通的最高使命。自先秦始,中国绘画便融入了天道、人伦的内容。唐代张彦远对绘画功能的概括:“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把绘画提高到与“六籍同功”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历代画家为追寻以更为合宜的方式进行对“道”的表现及伦理教化的过程中,绘画本身也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中,要求人的思想情感、品行人格必须与“天道”合一 而传统绘画以“抒情”、“畅神”、“自由精神”为先为要。
为了迎合天道、人道,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情”和“性”,书中无败笔,言中无恶语,中国绘画强调的“性情”很像《尚书》中的“诗言志”,诗的功能是“言志”,而“志”则是“天”或“道”的情怀。中国的绘画文化有寄希望与未来的积极意义,是通过对现实的反省给人们在苦难生活中以生存的信念和力量。“中和、含蓄”成为中国艺术的一种美学风貌,追求的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美学风格。
3.主客合一的作用
天人合一的主客合一是引导画家形成一种“物我合一”的创作心态,这无疑是对中国绘画精品的产生起到催发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道家在这方面的理论既深刻又完备。庄子在《齐物论》中称主客合一的境界为“物化”:“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绘画则要求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忘掉一切与绘画无关的杂念,凝神静虑,深入体察所表现物象之性情,以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状态,而“解衣般礴”是中国画家具备这种最佳创作状态的代名词。中国的传统绘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而西方传统绘画也分风景、静物、人物三大类,就中国的山水和花鸟独立成科,要比西方的风景、静物成科早1300多年。中国古代画家历来坚持师法自然,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中国古代画家和后世画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绘画理论中蕴含了相当丰富的颐心养性的思想成分,而这些思想对当代画家的精神状态是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于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它融入西方绘画的艺术特征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原创风格。了解当代画家就必须对“当代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所谓“当代性”,就是艺术创作在时代进程中保持的先锋性、探索性和独立性。“当代性”不仅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核心,也意味着当代艺术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面对现代性直到当今都没有解决和没有完成的任务,必须面对今天这个时代的新现象,重要的是在作品中感受画家对今天的文化现实、社会生活中表达的“当代性”,在作品中寻找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思想痕迹。艺术家置身于今天的现实,作品必须面对今天的现实,必须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即使是针对历史、经典以及未来愿景,在表现上也要进行一种当代性和当代感受的转换。一个时代最好的艺术能直接体现出这一时代的民众心理状态及精神现象。当代绘画艺术必将走在时代的前沿,最能代表一个时代。作为绘画语言艺术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当代绘画艺术则强调的是建构艺术与时代背后的文化感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