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本院概况 理事会 文史馆 京士堂 怀远书院 名仕画院 名士论坛 名士名家 作品欣赏 学术成果 名士发布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本院概况 理事会 文史馆 京士堂 怀远书院 名仕画院 名士论坛 名士名家 作品欣赏 学术成果 名士发布

社会时评

文艺评论

学术论文

诗词雅集

书画展览

影视记录

专题访谈

院编著作

工作时间: 9:00 - 17:00
客服QQ:
  •  
      社会时评 

    谈怎样评论书法作品才是最好的评论?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0-10-30 23:33:44   浏览:372次  字号: [大] [中] [小]

            在当代书法事业中,书法艺术的创作是中心,创作又以展览为载体,以学术研究、教育培训、队伍建设、对外交流、报刊出版等工作的协调发展为后盾,而以上环节都离不开评论的先导和督促作用。要搞好研究和评论工作,至少要正确处理四组关系,才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和谐发展。四组关系可简化为八个字:大小、好坏、古今、中外。
      世间本没有“艺术”其物,“艺术”只是一个概念,就像世间没有抽象的“水果”一样。艺术研究总要落实到具体的门类上。“艺术学”,指的是对艺术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规从整体上看,“艺术”是由艺术自身之内生态与外在相关的外生态两大系统构成的。内生态指艺术门类,如音乐、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每个门类下又包括更为具体的艺术样式,如“美术”一般又包括如下样式: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摄影。而“书法”在当代又有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篆刻、现代刻字艺术等更为具体的样式。外生态是指影响艺术状态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人、自然、社会、文化、经济、宗教、技术、政治、法律等,它们往往是艺术发生发展的动力因素。
      具体到书法评论来说,我们要具有一种“大书法观”。即至少要兼顾与通晓毛笔书法、篆刻、现代刻字艺术这3种主要样式,同时又要对其他美术门类和艺术门类有所了解,才能对书法艺术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而当前一些研究,为保险起见,研究选题小而又小,并且多靠材料的堆积行文。一些研究者就是看不得别人做大一些的题目,把大的题目一概视为空洞无物。这种崇“小”抑“大”的观念,使一些研究者日益谨小慎微,其研究和评论有些琐碎,缺乏大气、锐气以及自由驾驭材料的能力。
      大一点的题目易于产生高屋建瓴的宏论,这正是当前书学研究所缺乏的。唐代孙过庭《书谱》仅四千余言,就涉及到了书法学习诸多方面的内容,可谓言约而意丰。现代潘伯鹰所著《中国书法简论》,卷下简论书法史,文字不多却以卓绝思考力勾画出了独特的书法史发展脉络,简约而宏观,其中又不乏精见新说,实为难得。
      其实,“大”与“小”只是相对而言。文无定法,小有小的做法,大有大的写法,无论是论文的选题还是具体的研究,“大”与“小”各有对方不可替代的价值。单纯地为“大”而“大”或为“小”而“小”,则另当别论。
      好与坏,这里的“好”与“坏”是指评判艺术的价值观,以及当代艺术标准的建构问题。
      健康的价值观指的是书法评论应当寻找“真善美”统一的典范,通过书法评论,揭示传统文化精义,倡导传统美德和正大气象,从而服务于社会和人生的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的转型使中国传统艺术的创变面临新的问题和困惑,必然导致艺术传统标准的消解与当代标准的重建。换句话说,传统的标准在当代不断被消解,但当代标准还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产生诸多困惑的根源。书法艺术概莫能外。
      当代书法标准的建构,大致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就是探讨当代书法本身的判断标准,解决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的问题。“量”的方面就是试图建立起区分当代书法作品高下的标准。“质”的标准,也就是说书法之所以为书法,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本质规定性。从这个方面来说,“书法”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它有几个根本规定:书写的必须是具有实用因素的“汉字”,字形本身又具有复杂的形式美,创作的行为必须是“写”而不是“画”,用的工具是毛笔。只要你想从事书法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定,否则不是书法。书法标准的“量”是指,并非用毛笔书写的所有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及传统功力上达到一定层次的书法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也就是说,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有不是艺术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书法”。
      “质”的标准的欠缺与“量”的标准的模糊,是导致当代书法评论“好”“坏”不分,评论缺席与失效的主要原因。
      古与今,在当前书法研究中,有厚“古”薄“今”的倾向。其表现是,研究多在古代范围内选题,而避开现当代。其理由是,古代内容已经过历史的淘汰,而现当代缺乏提炼和沉淀,又不能完全摆脱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叫学问。在这种貌似“取法乎上”理论的掩盖下,现当代的研究很难得到应有的关注。
      其实,关注现当代,反思当下,思考未来,记录、评论我们刚刚经过的历史,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正是当代书法人的职责所在。
      同时,我们也需要回到“原点”再出发,在关注当下的同时也需深入研究古代“经典”。经典就是那些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永远不会尘封甚至历久弥新的研究对象。它是可以反复使用的精华,不是应急的“艺术快餐”。后来者总是能够从经典中不断发现新的价值,从中不断获取精神和技法上的原动力,以便创造出新的经典之作。
      艺术评论要善于抓住“古”与“今”这两端。研究古代的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面对当下艺术状态的评论则更有现实感。只“古”不“今”,评论易有隔靴搔痒之弊,只“今”不“古”,研究又很难上升到“学问”的高度。古为今用,“今”又有“古”的底气,“古”与“今”的研究便能沟通彼此,互为补充。(墨轩阁/文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主办单位:北京名士诗书画院院务委员会 主管单位:北京名士诗书画院理事会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 邮政编码:100036


    北 京 名 士 诗 书 画 院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19-2079 by www.mss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京ICP备2020037315号-1